湖南安全教育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

安全工作中的一些错误思想

编辑:   发表时间:2024-04-17 10:53:17    来源:湖南安全教育网   浏览数:0

安全工作中的一些错误思想

思想是人的一种主观思维意识,它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人工作的结果。所以人们经常说首先要把事情的方向做对了,再去考虑如何把事情做好。

但是人的思想却是非常复杂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证实了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就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包括本文作者提出的如下几点,也仅仅是笔者通过自我的学习、观察、思考,本着为安全事业做一些贡献为出发点,站在一定的角度上做出的阐述。有不同意见的,欢迎提出,大家一同探讨。

单纯的安全观念

我们搞安全工作,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有一些人员走不出部门的壁垒,因为自己是在安全部门,自己的工作就是为了安全,而忽视了许多方面,形成了单纯的安全观念。简而言之,就是我只要安全,其他不管。细节的,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与生产对立,与成本对立

对于安全秉承一种“安全怎么说、怎么做都不为过”的态度,过于对生产提出过于苛刻的、甚至是生产上无法创造的检修条件,抑或是不惜代价开展一些无畏的安措。需知,安全只是企业生产连续稳定的一个目标,而非绝对的“前提条件”。

因为所谓的安全,本身就是受人主观臆断而左右的一种风险状态,每个人对于安全状态的理解都不会一样,因而,在你觉得这是不可接受的风险的时候,别人可能会觉得这完全是风险可控的状态。

对于社会上各种协会培训颁发的“高处作业证”,作为安全员的他自然不能接受,拒绝在作业票上签字,但是他们董事长却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直接签字许可作业,不然影响生产。

如果一味的要求要满足相关的要求才能作业,那么维护将无法进行,又何谈生产?没有了生产,安全员的工资收入又如何能够得到保障?

安全工作不需要懂工艺和设备

所有的安全工作都是建立在生产与设备的前提下的。所以要懂得工艺,懂得PID图,懂得设备结构原理图,懂得工艺、操作参数的变化对生产、对设备的影响。话说回来,双控体系建立无非也是在操作和设备的基础上进行的。

绝对主义

凡事只认依据,认规范。首先搞安全工作离不开依据和规范,我们经常在遇到模棱两可的事情的时候,会去找依据和规范来说服工人、说服管理者,让他们按规范来整改,这是非常好的。但是不能认死理。

例如前面提到的假冒“高处作业证”一样,按应急管理部10号令,无证作业是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的,但是企业就是找不到持证的维修人员,这工作该如何是好?如果不切合企业实际,那也是行不通的。

需要明白,很多时候,企业的一些问题即便是应急管理部门下来督查,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

大多数检维修作业人员均存在未持证上岗问题。

一是检维修工人大多数是农民工出身,文化水平达不到培训取证条件;

二是持证上岗的政策是近几年才提出的要求,且宣贯、落实到基层时间慢,以前没人管,自然不会有什么人去报名培训取证,现在突然要查,没有证也是在情理之中;

三是培训取证工作并非随到随培、随取证,个别地方还没有相应师资力量的机构,要培训取证还得到隔壁省、市进行,周期也长。再有就是培训了也不一定都能考的过。

四是人员培训取证需要挂靠单位,需要培训费用。用人单位担心支付费用给员工取证后,工人就离职,这部分培训费用划不来而不愿意支付;而工人自身工资就不高,自愿掏钱花时间去培训取证的太少,况且后续还有复审,不论是时间上还是金钱上都是需要付出艰难决定的。

非组织主义

每一个企业的管理层,其实质制定的各类管理制度,都有着浓厚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虽然企业是要在总的国家层面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下活动,但这个统一的执行过程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克服上令下达过程出现的矛盾。

国家层面的安全意识形态,体现在习总书记的重要安全论述中,体现在各级法律法规中。而企业级的安全意识形态,在于企业自身的制度和文化中。我们作为企业的一份子,在坚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也要有企业组织原则意识。当两者发生剧烈冲突无法调和时,群友们给的答复往往也只有“要么忍着,要么离职”。

解决的办法

(1)明确安全是为生产服务的,安全与生产息息相关,是彼此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要做好安全工作,就要认真学习工艺知识、设备知识,将工艺与设备与安全有机结合起来。

(2)安全不能死搬硬套,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的协调争取资源开展安全工作。

(3)提前筹划,合理根据企业实际做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取证。

(4)重视向上管理,当法律法规与企业组织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时,做好自己都履职记录。

不重视教育

不重视教育,说来有几个方面。

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形式化

相信规范化的企业里,安全管理人员都进行能够做到了持证上岗,并且每年进行再教育。但是依旧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知识、技能不足的情形。其根源在于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教育的形式化。

岗位员工安全教育的形式化

往往只关注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开展的三级安全教育,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又受制于生产需要和用工成本的影响,只是简单的做个交代,拍照、开卷考试结束。

缺乏针对企业、车间、班组安全知识培训的教材

安全工作,最重要的应当是给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宣传安全知识、理念,组织员工,用安全知识和技能武装员工。让每个人都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脱离了这个,就失去了安全教育工作的意义。进一步的,会影响安全工作的成效。

解决的办法

(1)将安全知识、理念的宣传,安全技能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并且要融合到日常工作中。

(2)编制针对性的安全知识培训教材。

(3)将安全管理人员作为安全培训教师的角色去培养,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使之能够对现场的工艺、设备、安全风险随手捏来,又能够给员工做培训。在这期间,还需要将安全管理人员与生产一线打成一片。

许多安全管理人员都是从生产一线过来的,要做到从生产一线来,到生产一线中去。不然,如果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讲安全课,以处罚者的心态去面对员工的违章,是做不好安全工作的。首先的是员工不接纳你,反对你,见到你就躲得远远的,你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就会落得走过场的形式。

安全工作就是只抓大的违章和看得见的隐患处理

都说安全工作难以见成绩,最终不出事就是好成绩,至于过程中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做了多少事情,这些事情与不出事的成绩是否有必然的关联,谁都不好去评价。

要说量化,估摸着也只有开展了多少次、多少人次的安全教育,排查处理了多少条安全事故隐患,制止了多少次违章。所以,往往会把安全工作就是抓违章和查隐患混为一谈。

不愿意去做细小的管理工作,例如变更管理,教育管理,不愿意去做危险源风险辨识。风险辨识工作交由一两个生产技术员在办公室里设想编造。

解决的办法

要经常性开展一些“看不见”成绩的工作,把员工的安全知识、技能基础打牢固,做到培基固本,才能保障更长久的安全目标的达成。

在打安全基础工作的时候,要树立根据地意识。结合企业实际,先在一个车间、一个班组试行一种或多种安全活动,建立标杆车间班组。然后通过标杆车间班组向外扩散。

相关阅读

  • 黄航作品选
  • 长沙五丰村开展国防教育宣讲活动
  • 儿童安全事故频发,家长切记要提高安全意识,时刻加强安全教育
  •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估指南》
  • 2023年国家安全教育宣传内容
  • 广东幼儿园6死1伤案件:这些保命方法,希望孩子永远也用不上
  • 医院食堂盒饭被曝吃出鼠头?当地通报:属实
  • 近期多人被这盘菜放倒,紧急提醒→